星期四, 1月 08, 2009

正確飲食觀。

這一代的家長,最苦惱的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。從餵奶開始,就擔心孩子吃的不夠多;明明母奶餵的好好的,卻改用奶瓶餵食;為的就是想要知道寶寶吃進去了多少。這種「量化食慾」的奇怪作法,更延伸到副食品:父母想盡辦法希望孩子吃多一點,不是用「不准去玩」做威脅,就是用「不准下飯桌」當限制,非逼的孩子把面前所有的食物吃完不可。

……

於是,餐桌上經常有愁眉苦臉、不願意吃飯的孩子。親子在餐桌上較勁,把「吃飯」這件很愉快的事情,搞得痛苦不堪。其實,孩子胃口不好,通常只有兩個原因:第一、吃了零食、喝了飲料。第二、運動量不夠、不餓。

不要小看一小瓶「養樂多」、一顆巧克力糖的威力,甜品的熱量將近於半碗飯、甚至更多。如果你很習慣在包包裡帶一包「蘋果麵包」,沒事給小孩一顆「曼陀珠」,那又怎麼能怪孩子胃口不好呢?我出門從不帶小點心,也不去便利商店買飲料。當女兒喊肚子餓時,我不會眼巴巴的怕孩子餓壞,寧願讓他嚐嚐飢餓的滋味,等到吃飯時間,再狼吞虎嚥的吃飯。

再者,當孩子食慾不振時,應該加強他戶外運動的時間。寶寶需要踢球、溜滑梯、追逐、玩沙、玩水,我認為,學齡前後的孩子,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時以上的「大肌肉運動」,奔馳到「汗流浹背」才夠!孩子不餓,通常表示他熱量消耗不足,活動力不夠。因此,逼他吃飯不如帶他去運動。

另外,很多家長都煩惱孩子吃不下早餐。我的想法是:剛起床,怎麼會有胃口呢?何不提早起床的時間,先唸一段時間的書或是運動一下,再吃早餐?

不知肚子餓的孩子,不會體會吃飯的快樂。所以,要想讓孩子快快樂樂的吃飯,先要令他肚子餓才行!不是嗎?

……

我容許孩子有選擇自己喜歡食物的權利。我的要求是:「沒吃過的東西至少要嘗過。」很多食物的營養是有替代性的,寶寶可以不喜歡吃肉,只要他吃蛋和奶;他可以不愛吃水果,但至少要吃蔬菜。只要每天餐桌上提供的,都是營養健康的食物;而且大人不要因為孩子挑食,就另外為孩子準備他愛吃的食物,那麼,孩子就一定可以攝取到充足的養分。因為,他們最後會知道,如果因挑食而造成沒有東西可吃,就只能餓肚子!

……

我很討厭小孩子浪費食物。因此,在我家,要吃多少取用多少,我不允許小孩拿了一片吐司,咬一口就說:「吃不下、不想吃了!」之類的事情發生。如果孩子這樣做,我不會逼他現場吃完,但當天接下來的任何東西,我就都不允許他吃:「既然剛剛吐司吃不下,那糖果應該也吃不下。」直到他把剛剛拿的那片吐司吃完為止。

〈教導寶寶正確飲食觀〉‧陳安儀


寫的不錯,深得我心。

不過標題該改一下,教導大人正確飲食觀——需要教導的,永遠是大人。寶寶不用教導,大人展現什麼樣的原則,她/他就怎麼學。

(本文刊登在「嬰兒物語」雜誌2009年1月號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